NG体育行道雅致 清香怡人

发布时间:2023-12-08 00:47:26    浏览:

[返回]

  NG体育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文化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叶的国家,有着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茶具作为茶文化的器物表现,有着可触NG体育、可观的特点。通过欣赏历代茶具,我们能够领略到茶道与传统工艺的结合,以及饮茶者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所流露的精神追求。

  中国的饮茶文化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然而,此时还未诞生专门的饮茶用具。对当时的人而言,茶仅仅是一种饮品,并不存在茶道之类的文化意蕴。因此,早期的饮茶用具与酒具、食具共用,有着一器多用的特点。浙江出土过一批东汉时的茶用瓷器,但大多都是饮食混用。从西晋左思在《娇女诗》中提到的“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饬”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还有一种类似“鼎”的大肚饮茶用具,但和其他饮具的区分也不清晰。

  随后,茶自身的清新淡雅开始被人们挖掘,以茶待客的习俗开始兴起,许多文人便结合时代特征和当时各学派的思想,为茶文化赋予了更多精神内涵,创作了多篇描写茶文化的诗文。这标志着茶文化逐渐走进文人雅士阶层,正式的茶具也应运而生,这为之后茶具的逐渐细化作出了铺垫。

  到了唐代,人们以煮茶NG体育、煎茶为主要的饮茶方式,茶具不再与其他器具混用,开始形成自身的风格。唐代陆羽在《茶经》提到,“饮有确(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这些种类的茶都需要碾成碎末才能引用,这也使得茶碾成了重要茶器。

  唐朝时饮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体现其蕴含的生活情趣,唐朝的工匠往往将茶具制作得高雅精致,在实用的同时也具有欣赏价值。尤其是中唐时期,那时的茶具不仅种类齐全、形式丰富,做工也十分讲究,分为竹、木、铁、铜等不同材质。工匠们会根据茶种类的不同而制作不同的茶具。据陆羽《茶经·四之器》记载,当时有灰承、炭挝、夹、纸囊、碾、罗合、水方等28种泡茶器具,涵盖了生炭、煎茶、拂尘、量茶、倒茶、洗茶等各种环节。其中,瓷釉因洁净的特质而成为茶具的主流材质,冰般的越瓷、白雪似的邢瓷以及黄釉、黑釉等应有尽有。

  众多的茶具种类丰富了唐朝茶文化的内涵,也使茶道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对唐人而言,饮茶已不再只是物质享受,还包含着饮茶者的精神追求。唐朝的茶道包含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这九大环节,只要克服这“九难”,就可抵达茶道的精髓。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提到,茶道是一种修行,能使人“肌骨轻”“通仙灵”“两腋生风”。由此可见,唐朝人认为茶是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媒介。在茶文化的发展中,人们对茶具的需求也更高,从而诞生了更多精美的茶具。

  宋代的饮茶以点茶为主,尤其是南宋,点茶更是愈加普及的饮茶形式。在这种形式的影响下,宋代茶具也与唐代茶具有所区别。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说:“近世瀹茶,鲜以鼎镬,用瓶煮水。”由于人们很难用肉眼辨别水的温度,便用汤瓶来点茶,根据声音来辨别沸水。

  北宋蔡襄在他的《茶录》中,说当时的茶器有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众多种类。曾经用来煮茶的大口茶釜开始被小口长流的汤瓶取代。宋人用汤瓶煎水,用茶碾碾茶末,筛选后将茶末放入茶盏NG体育,再将煮沸的水注入茶盏,同时还以茶匙击拂,从而在盏面形成妙趣横生、变幻无穷的效果。

  在饮茶方式的变化下,茶匙在量取作用的基础上增加了拂击茶汤的作用。《茶录》中说:“茶匙要重,拂击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同时,汤瓶的制作也要突出小,以便注入沸水。可见,当时人们对茶具的讲究已达到了十分细致的程度。

  宋代的点茶还引化出了斗茶和分茶。斗茶就是将茶末放入茶盏,然后一边执壶注入沸水,一边用茶筅击拂,待盏中茶呈悬浮状,茶沫便会聚集在茶盏口沿。最后看谁的茶“着盏无水痕”,谁为赢家。在这样的风潮下,茶道相关的诗词文献也更加众多,如苏轼的《寄周安孺茶》、赵佶的《大观茶论》、陆游的《秋霁》等。宋代的茶道追求自然、幽雅、清净的意蕴,以呈现茶清、和、淡、洁、幽、静的特点。由于点茶讲究茶的白色茶沫与细腻程度,黑釉茶盏在当时最为流行,其中又以建州(今福建建阳)的茶盏为上品。这一切,从南宋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便可以看出。

  明代是茶道与茶具发展的一个新的时期。泡茶道日渐风靡全国,有着十三宜与七禁忌。泡茶道重视自然,有着“独啜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的内在精神。这样的饮茶风尚也促使了新茶具的出现。明朝茶具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小茶壶。小茶壶十分适合散茶冲泡,迎合了明朝泡茶道兴盛的发展趋势。此外,由于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散茶也迅速风靡起来。由于省去了碾末冲点环节,唐宋的许多茶具样式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其对质地、用法、形制等方面的讲究并不逊色。明朝茶道以淡雅为上,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许多工匠都会选择用白瓷来衬托青翠的茶叶,以达到清新自然的视觉效果,正所谓“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因此,白瓷、青瓷、青花瓷取代了黑釉,成了当时茶具的主要材质,并诞生了壶、盏搭配的茶具组合。这种组合甚至延续到了现代。茶壶的使用弥补了盏茶易凉、易落尘的不足,简化了饮茶程序。一盏一托一盖的形式逐渐占据主流。如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宜兴的紫砂茶具,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样式。书画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的“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便表现了紫砂壶在明朝茶文化中的重要性。这些工艺和形制的改进,都是中国茶具的重要变革。

  到了清代,传统的六大茶体系已全部形成。茶叶销量产生了新的突破,各地茶馆林立,喝茶更加普遍,这标志着茶文化已不再局限于文人雅士的怡情之用,逐渐走向世俗化,社会对茶具的需求也大大提高。清代的饮茶方式基本沿袭明代,茶道也是以返璞归真为主要基调。景德镇的青白瓷制茶具和宜兴紫砂陶制茶具在当时被称作“南瓷北陶”,南瓷以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镂雕为佳,北陶则以稀世珍品见长,可见这种流行趋势和明朝较为相似。

  但另一方面,清代茶具也并非没有创新。首先,是材质、品种的拓展。盖碗、茶船、茶壶桶等特色茶具纷纷诞生。同时,由于工艺水平的发展,清人对茶具形制的追求也是精益求精,茶具的轻重、薄厚、大小都是清朝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清朝的许多文人对茶文化的热爱也不再停留在品茶阶段,而是和匠人一起参与到了茶具的制作行列中。这样的现象,使清朝茶具更加具有文人精神,可谓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

  茶具和茶道的发展是共同促进、相辅相成的。对中国茶道而言,茶具不仅是饮茶的用具,更是修身养性的媒介。小小的茶具,流露着茶文化的精髓,更蕴含着道家清净自然的精神底蕴。正如唐朝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所说:“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具的工艺演变反映了古代饮茶者的精神世界和文人对高雅生活的探求。在这个生活用品日趋工业化的时代,仍有许多人愿意手持传统茶具,在一方斗室倒一杯

搜索